新闻中心back

最近,大连工业大学和校内一位李姓女学生成为了大众关注的焦点,相关话题在各个平台引发了大量讨论。

事件始末:从视频流出到开除风波

这事儿得从半年前讲起。一段私人视频开始在网络上流传,随后逐渐演变成全网关注的焦点。时间线大致是这样的:去年12月,Zeus在上海参加比赛期间发布了相关视频,之后视频迅速扩散;今年4月,学校找李同学进行了谈话;到了7月,学校宣布拟对李同学作出开除处理。

图片

李同学估计怎么也没料到,一段私密视频会让自己面临退学的危机。而Zeus这边呢,他发表声明称视频“没有贬低、没有露骨内容、已删除”,还否认自己已婚。然而,网友很快就翻出了他之前提及妻女的记录,这前后说法明显自相矛盾。更让人气愤的是,视频里明明有未着衣的画面,他却坚称“无露骨”,这分明就是在甩锅。要不是他传播视频,李同学又怎会遭受如此猛烈的网络暴力呢?

下面是网络上关于Zeus发表的道歉译文: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不少网友觉得李同学十分可怜,她不仅面临学校的拟开除决定,还遭遇了所追明星的甩锅式“道歉”,想必内心后悔不已。但也有人认为,李同学自身也有不当之处。在学校好好读书,却去追星,甚至和对方发生关系。无论她是否有男友,也不管对方是否有家室,认识一天就发生关系,这是对自己极不负责的行为,一时冲动可能会带来终身遗憾。

图片

开除争议学校该不该开除学生

学校做出拟开除决定的时候,或许已经预料到会引发舆情,但还是被推到了风口浪尖。很多人反对学校开除李同学,觉得她是受害者,应该得到保护。

原环球时报胡锡进表达了自己的看法。他认为事情发酵后,学校一方面要对李同学进行处分教育,另一方面也要履行保护在校生的责任。学校规定对类似情况的处分是记过及以上,不能因为互联网上对李同学的骂声高,就把她开除推向社会,而且在处分决定中直呼其名,这种做法的合理性值得探讨。胡总还呼吁大连工业大学改变开除李同学学籍的决定,改为记过或留校察看,希望学校能理清道德、法律和舆论的线索,把帮助引导学生放在首位。

图片

图源:微博

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也发表了观点,他认为社会有时会出现不良现象,但我们不能盲目跟风。网络暴力的危害极大,如果李同学因此发生意外,大连工业大学相关领导必须承担责任。

图片
图源:微博

有网友说,应该把矛头指向传播视频和嘲讽中国女孩的那个男人。

图片
图源:微博

也有网友提出疑问:事发后,李同学是否按时参加考试和上课了呢?学校按照章程拟将她除名,原本大部分人并不知情。但一些大V和媒体介入后,李同学反而被更多人知晓,“社死”的速度更快了。是谁害了她呢?显然是Zeus以及这些借题发挥的大V们,他们看似在维护李同学,实则是在利用她。与其让她陷入舆论的漩涡,不如让她安静下来,或者重新参加高考,或者找份工作。而这些大V指责校方,割裂中国传统文化,如此扩大炒作,目的令人怀疑。

图片


图源:微博


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,父母送孩子上大学是希望他们能有更好的发展,将来能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。如果孩子做出这种身败名裂的事,父母肯定会痛心不已。

学校拟开除李同学,或许也给自己留了余地。开除与否,应该由学校自主决定,不应被舆论左右。不过,经过网络这么一闹,李同学在学校可能也难以安心学习,毕竟人言可畏。

在此也希望追星的朋友们在追星时能保持理性,明星也是普通人,他们可能并没有你想象中那么完美,甚至可能缺乏基本的道德底线,只是你不知道而已。

“道歉”闹剧:谎言与虚伪的暴露

悲剧的始作俑者Zeus发文“道歉”,并声称自己没有家庭和伴侣。他发文称:“我没有结婚,也没恋爱,关于‘妻子’或‘家庭’的谣言纯属谣言……”

但网友们并不买账,认为他的“道歉”充满了谎言,是在甩锅。互联网是有记忆的,在Zeus的社交媒体上,网友扒出了不少证据。有网友指出,这种躲躲闪闪的“道歉”就是典型的不负责任行为,对核心问题装聋作哑,只揪着无关紧要的细节洗白,既没有担当又没有诚意,十分让人反感。

图片

还有网友认为,他此时发出所谓的“道歉”,除了蹭流量博眼球,没有其他意义,简直是人渣。这个男的不仅伤害了李同学一次,还再次用这种虚伪的“道歉”伤害她,就像在伤口上撒盐。他声称没有家庭和伴侣,显然是在胡说八道,全文没有一句真诚的道歉,只有急切的撇清关系。

事件乱象:流量背后的丑态

在这个事件中,当事人都没有出来回应,不知道一些人在着急什么,甚至还有人开始带节奏网络暴力大连工业大学。李同学作为成年人,有自己的思想和判断,她做了某些事,也应该承担相应的后果。

最可笑的是,一堆媒体人打着为民请命的旗号蹭流量,让本来已经逐渐淡化的事件再次成为热搜,当事人的照片和视频再次满天飞,这就看李同学内心是否强大了。

涉事网络人士的回应同样引发了广泛不满。他在公开声明中否认自己已有家庭,并称相关内容为谣言。然而,网友很快翻出其过往言论,发现他曾在多个场合提及“妻女”,前后矛盾的做法令人失望。不少网友认为,这种模糊焦点、推卸责任的所谓“道歉”毫无诚意,更像是在消费他人痛苦来获取关注。

这起事件之所以引发如此大的关注,不仅因为它牵动了大众的情感神经,更因为它触及了许多现实问题:年轻人如何正确看待感情?追星是否应该有边界?当个人隐私遭遇网络暴力时,我们该如何应对?

此外,事件也暴露出当前舆论场中存在的某些乱象。一些自媒体为了流量,不惜放大冲突、煽动情绪,最终让无辜个体成为牺牲品。而真正需要被追问的,是这些行为背后的利益动机。

结语

无论最终学校是否会维持原处分决定,这位女生的人生轨迹已经无法回到从前。希望这场风波能让更多人意识到,理性追星、尊重隐私、珍惜名誉的重要性。同时,也希望社会能够给予年轻人更多包容与引导,而不是一味地指责与批判。

毕竟,教育的目的不是惩罚,而是帮助每一个迷失方向的人重新找到自我。


Copyright 2015-2023
山西扶摇而上商业管理集团有限公司        版权所有
晋ICP备15006409号     晋公网安备14019202000635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