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中心back

“你以为你在玩一款反诈游戏,其实你正在经历一场社会实验。”

2025年6月19日,一款名为《捞女游戏》(后更名为《情感反诈模拟器》)的互动影游登陆Steam,迅速席卷全网。上线首日,导演B站账号被封;第三天,游戏冲上Steam国区热销榜第一,力压《黑神话:悟空》;一周内,收入突破2400万元,日均狂揽400万。

这款游戏究竟有何魔力?

01

从“被捞”到“反捞”

图片

《捞女游戏》的主角吴宇伦,10年前被女主播陈欣欣骗光积蓄,甚至卖掉了爷爷的遗产。10年后,他成立“反捞小队”,以彼之道还施彼身,用同样的套路让“捞女”爱上自己,再让她们心甘情愿吐出骗来的钱。

  • “你必须先被骗,才能复仇”
    游戏开篇强制玩家体验“被捞”过程,包括为主播刷礼物、借贷请客、甚至打款50万“救急”。这种设定引发争议,有人批评是“龟男教学”,但制作组解释:“只有亲身经历欺骗,才能理解受害者的痛苦。”

  • 38种结局,复仇的快感与空虚
    游戏包含38种结局,最讽刺的是,“反捞成功”竟是失败结局——因为仇恨只会让人变成另一个加害者。而隐藏结局中,陈欣欣因爱上吴宇伦而自杀,揭露了“捞女”背后更大的组织。

  • 酒吧对戏,全网破防
    第三章的酒吧戏成为游戏高潮,陈欣欣与吴宇伦互揭伤疤,背景音乐《可不可以》响起,无数玩家泪崩:“这TM就是我和前任的最后一次对话!”

02

反诈教科书,还是性别对立火药桶?

图片

《捞女游戏》的爆火,迅速撕裂了舆论场。

  • 支持者:男性玩家的“避雷指南”


    • 游戏揭露了“以爱之名索财”“多线暧昧”等现实套路,帮助男性识别风险。

    • Steam好评率高达97%,玩家称其为“防骗圣经”。

  • 反对者:污名化女性的“猎巫游戏”


    • 标题“捞女”被批扫射全体女性,游戏中的“互助留言板”沦为厌女言论集散地。

    • 有女玩家怒斥:“为什么没有《渣男游戏》?”

  • 官方回应:批判的是“欺诈”,而非性别
    导演胡耀辉(《一路向西》)表示:“我们探讨的是‘以爱为名的欺诈’,欢迎女性团队开发‘反渣男’题材。”

03

游戏里的“捞女”,现实中的“胖猫”

图片

《捞女游戏》的剧情与现实高度重合:

主角网名“笨猫”,游戏发售日(6月19日)疑似影射2024年“胖猫跳江事件”周年。

游戏中的“两年转账70万”“爆肝代练供养女友”等情节,与现实新闻如出一辙。

让玩家将游戏视为“虚拟复仇工具”,将现实中无法宣泄的委屈,在虚拟世界找到了出口。


04

点燃真人互动影游市场

图片

2023年,《完蛋!我被美女包围了》以黑马之姿斩获佳绩,带动2024年行业井喷,却难掩多数产品“短命”窘境。2025年超30款新作涌入,题材趋多元,但赛道依旧小众。

此次爆款由影视团队跨界打造,凸显专业力量赋能优势。然而,当前多数产品互动性弱、内容同质化,AI或成破局关键。同时,创作者需警惕现实题材的伦理风险,平衡娱乐与社会价值。

05

火爆出圈,日赚400万

图片

《情感反诈模拟器》上线5天即回本,凸显男性消费潜力。此前,《黑神话:悟空》以超1800万份的全球销量与超90亿元的销售额,早已展现男性消费市场的强劲实力,一改往日“男人消费不如狗”的刻板印象。

如今,男性消费重心正从恋爱消费转向自我投资,电竞设备、潮玩手办等销量飙升,“情感防骗课”走热,新消费观念悄然形成。美妆时尚品牌也瞄准“他经济”,LV、Dior等推出男性专属产品,理然等男士护肤品牌迅速崛起。

这种消费逻辑实则是“孤独经济”的体现,与“低欲望社会”、婚恋市场萎缩等现象相伴。游戏产业的新机遇值得欣喜,但更应关注游戏爆火背后的深层社会问题,而非简单归咎于亲密关系的坍塌。

Copyright 2015-2023
山西扶摇而上商业管理集团有限公司        版权所有
晋ICP备15006409号     晋公网安备14019202000635号